在一千多米的主斜井上方轨道,一个拥有黄色护翼的长方形机器不间断来回穿梭,正前方的云台摄像仪,仿佛一双灵动的眼睛,所经之处的设备运行音视频、温度以及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等环境信息,就能实时传输到集控中心的大屏上。3月中旬,在西山煤电马兰矿采访时,该矿智能巡检机器人让记者开了眼界。
“如何在复杂的斜井穿梭自如?信息传输如何实现?电池在井下的续航问题怎么解决?供电安全有没有保障?”马兰矿用科技创新给出了答案。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在新一轮煤矿科技革命中,马兰矿锁定新焦煤改革变革方向,在科技创新上勇蹚“新路”,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兵团攻坚”凸显“头雁效应”
近年来,马兰矿改变小而散的“单兵突进”思路,转而以专业化、协同式的“兵团攻坚”模式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激活了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聚合。目前,该矿已初步形成了以梁吉智智能化创新工作室、万孝利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创新平台体系。创新方向包含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覆盖采、掘、机、运、通等传统专业的技术创新链。
兵团作战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中各方优势力量打攻坚战。梁吉智是马兰矿采煤副总工,以他名字命名的智能化创新工作室网罗了矿井机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大拿。2020年工作室完成1000余万元的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先后攻克了综采工作面采煤机与三机设备的联动技术、采煤机瓦斯联动控制、超前支架及系列车远控、皮带机自移机尾远控、井下供电系统防越级跳闸改造、201主井皮带机高压变频系统改造以及矿调度远程集控中心应用等20余项难题。工作室成员韩培毅介绍,由他们小组研究设计的三角煤记忆截割程序平均效率比原厂家提升10分钟,仅此一项创新可在一个圆班内节省采煤时间2个小时左右。
从后起之秀到领头羊,马兰矿智能化建设后来居上,正是得益于“兵团攻坚”凸显出的科技创新“头雁效应”。马兰矿党委副书记、矿长郝志强表示,“科技创新是推动智能化快速落地的第一动力,马兰矿要牢牢把握问题导向抓创新,不断在关键技术点实现突破,把先进的技术用到最好”。
“实”字导向催生效益之花
“干”字当头,“实”字为先。以实际需求为中心的导向,体现了马兰矿在科技创新上的务实态度。围绕亟待突围的痛点、难点、堵点,马兰矿坚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积极推进与华为公司、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相互支撑、协同共进,构建了内外联动的创新生态。2020年矿井与外部科研单位合作完成的4项科研项目,在提升“三化”牵引、瓦斯治理、巷道支护、机电管理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成果正在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不止于解决技术问题,依靠技术创新盈利,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是新焦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如何让技术创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哪些项目?这些问题考验着马兰矿的精益管理智慧。面对“既要保安全又要出效益”的硬杠杠,马兰矿在攻坚领先技术的同时,把另一只眼睛放在了成熟技术的引进上。
作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马兰矿一直沿用高抽巷治理采空区瓦斯,但巷道掘进量大、实施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不高的问题无法避免。随着大直径顶板走向长钻孔替代高抽巷治理采空区瓦斯技术在同类矿井成功应用,马兰矿立即引进技术开展局部实验。马兰矿防突区技术主管周志强介绍:“在现有巷道上方打定向钻孔抽放瓦斯,就可以代替原来的高抽巷,这样每年可降低成本1000余万元”。
图为马兰矿大功率定向千米钻机操作现场。 梁鹏 摄
2020年11月马兰矿开始在18502工作面推广该技术,目前工作面已推进327米,平均单孔瓦斯抽采量达4m3/min左右,工作面上隅角、回风流瓦斯浓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实现了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外,大直径钻孔代替上隅角悬管和横贯抽采、水力割缝增透技术、永磁变频电机控制应用系统等技术创新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对矿井效率效益的提升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优环境激发无限潜能
员工是创新的动力源。搞科技创新必须善于挖掘蕴藏在员工大脑中的智慧金矿,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破除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马兰矿坚持把《建设新焦煤制度基本纲要》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遵循,通过废、立、改,不断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简化信息采集管理、保障科技资金投入。马兰矿生产科副科长裴文俊说“我们每年都要对科技创新管理办法进行修订,针对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反映的问题首先从制度上进行优化改进,绝不让繁文缛节捆死科技创新人员的手脚”。
图为万孝利介绍创新工作室成果。 梁鹏 摄
从制度到文化,马兰矿把“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了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员工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使用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奖励,获得科技创新荣誉就可以兑现2千元至一万元真金白银,工程技术人员提拔任用,科技创新能力是考察重点,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全员想创新、敢创新的能动性,让善创新、能创新的人员有盼头、有奔头。
正是基于良好的创新生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员工选择加入了技术创新的大军,科技创新成果开始源源不断地涌现。马兰矿防突区副区长万孝利介绍,由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3个带头人,随着矿井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工作室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5人,仅去年一年就完成科技创新成果115项。“随着新焦煤改革变革持续深入,特别是人才成长三条通道打通后,相信会有大阳城(中国区)集团有限公司官网的人才会选择深耕技术创新”面对未来万孝利信心满满。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新征程上,马兰矿将按照新焦煤“三个三年三步走”的战略规划,铆足“争当表率、争做示范、争创一流”的干劲,继续攻坚科技创新,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旗舰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