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减速器的壳体出现了裂纹,你快来看看。”放下电话,他带上工具直奔车间,认真观察、仔细询问、查找问题、确定方案、戴好防护、拿起焊枪,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这位眼疾手快、干活利索的小伙子就是2022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焊工刘燕鹏。十年“焊”海,他用勤奋、执着、热爱书写了一名普通焊工成为“焊匠”的精彩故事。
2012年9月,刘燕鹏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来到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初入职场,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开始到各个车间实习,了解企业产品及工作流程。在电光火间,他对电焊产生了浓厚兴趣。来到焊接创新工作室,打开了刘燕鹏的眼界,开启了他的“焊匠”梦。
刘燕鹏的师傅马义田,是远近闻名的电焊专家,也是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能跟这样的师傅学习,刘燕鹏十分珍惜机会。师傅告诉他,焊工是个辛苦活,既要手艺还要工艺。
刚开始,刘燕鹏边学边模仿,觉得当焊工不是难事。真正上手后,看着自己焊接的钢板表面不光滑、焊缝不齐整,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为了改变现状,有着一股子钻劲儿的刘燕鹏开始充电。为了尽快填补理论知识的空白,他购买了《焊接工艺》《焊工手册》等专业书籍认真学习。为了提升动手能力,他利用午休时间不断练习焊接技术;下班后,工友们回家了,他依旧蹲在车间研究焊接工艺……
白天练技能,晚上学理论,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刘燕鹏就从一个焊接新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焊接讲师。从此,刘燕鹏有了更高的目标,成为像师傅一样的“焊匠”。
平焊、立焊、仰焊,刘燕鹏一招一式地学、一项一项地练。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眼睛被弧光刺伤、皮肤被烤得掉皮、衣服烧成乞丐服、鞋子烫成洞洞鞋……他都没有放弃。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刘燕鹏在焊工路上收获了累累硕果。2018年,全国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12名;2021年,山西省第七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1名。汾西矿业“首席技能员工”、山西焦煤焊接“技术状元”、“山西省青年岗位能手”、三晋技术能手、山西省“三晋英才”。一枚枚功勋章记录着刘燕鹏每一次的进步。
“焊工易学难精,不动脑子就是机械干活。”“焊接方法有上百种,材料更是很多,好焊工必须做到根据现场环境和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的方法。”……这些是刘燕鹏多年来的经验之谈。大家常说因材施教,在刘燕鹏眼里是“因材施焊”。
有一次,一位工友请刘燕鹏帮忙补焊一个不锈钢盆,刘燕鹏用传统焊接技术后发现不能解决问题。他决定开始研究不锈钢焊接技术。他买来不锈钢盆练习,一次次割开、一次次焊接,不断调整焊接角度、参数,终于研究通了不锈钢焊接工艺,弥补了汾西矿业此项工艺空白。
这让刘燕鹏备受鼓舞,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他不断前行,成为了焊接“难题终结者”。
2021年,该厂引进了两套克鲁斯中部槽焊接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实现了中部槽的自动化焊接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但刚投入使用时,机器人出现了探伤合格率较低的问题。中部槽是由普通槽帮和BTW耐磨中板焊接而成的,由于BTW耐磨板含碳量高,导热性和焊接性较差。以往刘燕鹏他们采用人工双向同时进行打底焊接,再按照焊接工艺规程进行填充层和盖面层的焊接。如今将这套工艺照搬到焊接机器人,系统却失灵了,任凭如何调整也达不到探伤标准。
在分析失败原因后,刘燕鹏及时调整思路,焊接方向由左焊法改成了右焊法、提高焊接电流等等,然后与技术人员展开了首次试验。“当时觉得这个方案肯定能行,还有手工焊接成功的案例,所以信心满满。”刘燕鹏说。
当被告知探伤结果不合格后,刘燕鹏沉下心来与大家认真探讨分析。试验中,一件中部槽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焊完,然后等待冷却后再进行超声波检测。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刘燕鹏经常守在现场直到整个中部槽的焊缝都焊接完成。
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探伤的结果时好时坏。这没让刘燕鹏气馁,更加激发了他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查阅大量相关技术论文后,刘燕鹏大胆提出将K型坡口改成双V型坡口,减少钝边厚度,同样的热输入下达到最好效果。经过反复试验,中部槽经受住了超声波的检验,取得了试验的胜利。
刘燕鹏的坚定、执着让他成为了匠人,更坚定了他的匠心。
2015年起,刘燕鹏接过了师傅递交的接力棒,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每当有新工人分配过来,刘燕鹏都会主动把精力投入到对新员工的培养上。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他耐心细致地讲解、不厌其烦手把手地示范,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力求让每一项操作都规范标准、每一个测量数据都达到精确无误。
刘燕鹏还经常带着徒弟们一起实践,面对问题,他们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征求解决方案。在他的努力付出下,一批又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焊接业务骨干成为业务骨干,刘燕鹏也成为了汾西设备修造厂名副其实的教头。创新工作室成了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也为该厂实现技术装备升级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
如今,盛名之下的刘燕鹏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解难题、带徒弟、钻技术。每当有人开玩笑让他去更好的地方发展时,他说:“企业培养了我,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