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100岁。她的离世,仿佛一缕轻烟随风而去,在寂静中留下无尽的怀念与感动。人生百年,“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距今整整一个世纪。岁月流转,她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离世,让我们为生命的无常而感伤,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文化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是永不凋零的。她的一生,正如她研究的诗词,跨越时空,深邃且永恒。百岁风华,百年诗心,叶嘉莹先生在风雨中坚定地守护着古典诗词的火种,用她的智慧与坚韧将这盏灯传递给无数心怀诗意的后辈。
上大学的时候,我会常常跑去南开大学听叶嘉莹先生的讲座。2017年,先生已经是93岁的高龄了。那天,白先勇先生携新版昆曲《白罗衫》来到南开大学。在那之前我只读过叶先生的作品,只在屏幕上看到过她。那一晚的昆曲,那一晚的白先生和叶先生,那一晚的南开大学,我难以忘却。我记得叶嘉莹先生说白先勇所做的《细说红楼梦》和振兴昆曲,是将文化里的珍宝重新复兴起来,是在做兴灭继绝的工作。北宋大家张载曾有勉励天下读书人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一晚在南开大学,我深刻体悟着这四句话。也正是因为先生们一直在坚持着“兴灭继绝”的工作,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和远行的力量。
第二次见到叶嘉莹先生,是在南开大学举办的“叶氏驼庵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当晚南开大学的田家炳音乐厅座无虚席,就连过道和台上也挤满了观众。身着荷色长袍的叶嘉莹先生扶着轮椅缓缓站起,一步步走向讲台,之后的两个小时,她坚持站立着完成讲座。那一晚,我将泪水洒在了田家炳音乐厅,洒在了南开大学,为叶嘉莹先生的坚守,更是为我国灿烂的古典文学。
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叶嘉莹先生从事古典诗词教育七十余载,诗词已经成为她心中的信仰,她的“心头一焰”点燃了无数人。她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带领我们走进诗词的世界,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们的情感与智慧。叶先生总说诗词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是“兴发感动”的,我觉得,先生也有像诗词一样的力量,带给后来人诸多的“兴发感动”。从那时起,我便在心中种下一个目标,像叶先生一样“为往圣继绝学”,像叶先生那样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将古典诗词传播海外。
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从事文学研究是对经典的传承。
一位南开大学的老学长对我讲述三十年前他在南开读书时,听叶先生讲课的盛况:“当时300人的阶梯教室全都坐满了人,过道里也全都是学生。还有人买的是挂票,因为是扒在窗户上听课。”而他,则是模仿其他同学的票,自制了一张“假票”,这才得以进入课堂。“课堂上,那些古老的诗句在她的解读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仿佛有了生命的律动。她用生动的语言和深情的讲述,将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学长说的这些,我虽然未能亲身经历,但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的确确是可以共情的。每每听到这些,我都觉得遗憾极了,遗憾没有早出生三十年,那样就可以在三十年前的课堂上与叶嘉莹先生相逢,一同沉醉在古典诗词的课堂里,一切就将像她诗中描绘的那样“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叶嘉莹先生早年为南开大学马蹄湖荷花作过一首《浣溪沙》的小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先生不仅将自己对古典诗词传承的信念种在南开园的池塘之中,也种在了我们的心里,不断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她还有写过一首诗:“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她说,诗中的“永无乖”包含了三重意愿:其一表示她将长久以此为家,不再远离;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是对于继起青年学子的美好祝愿,因为“人虽可老,来者无穷,人生之意义与价值正是如此”。
她用一生,向我们展示了诗词的魅力,传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叶嘉莹先生的“心头一焰”会一直照亮文学复兴的路,点燃每个人的“心头一焰”。
叶嘉莹先生正如她所钟爱的诗词,温婉而隽永,平静而深远。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薪火相传。她是那盏燃百千灯的明灯,而我们,则是她点亮的无数明灯中的一盏。
叶嘉莹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殿堂级人物,但她最看重的还是教师的身份。她说:“自己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如果我不能传给下一代,在下对不起年轻人,在上对不起我的师长和那些伟大的诗人。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
她诠释过无数古诗词的真谛,从唐诗到宋词,每一首诗,都是她用心灵对话历史、与古人对话的结果。在她的眼里,诗词并不仅仅是文人的笔墨,大阳城(中国区)集团有限公司官网的是心灵的归宿,是文化的力量,是贯穿千年的生命延续。先生用一生诠释了诗词和生命的力量,铺设了一条通往永恒的路。
“君诗何以解人愁,初日红渠碧水流”,借此诗句献给叶嘉莹先生,先生大德如皓月长明,先生虽去,但传统必将回归,文化也一定能够复兴!
(作者单位:国贸公司)